一首歌、一座城,歌是聲音的名片,城是歌的精神搖籃。近日,中央電視臺播出了《歌唱祖國·一首歌一座城》義烏篇,一首《向往》通過“城”與“歌”的結合,不僅展現了義烏從“雞毛換糖”到“義烏模式”的改革發(fā)展歷程,而且還表達了義烏人對于未來的向往,生動詮釋了義烏故事!
“末代貨郎”樓仲平與義烏商人何海美、約旦商人穆罕奈德共同參與了此次節(jié)目的拍攝,共同回憶了自身的創(chuàng)業(yè)歷程。實際上,“雞毛換糖”不僅是義烏的一個轉折點,更是樓仲平打開新世界的一扇大門。下面,跟吸管妞一起來看看吧!
在視頻中,樓仲平生動的講述了他對于創(chuàng)業(yè)的理解和對吸管行業(yè)的堅守。實際上,樓仲平在初中時期就因為家庭貧困跟隨父親到江西雞毛換糖,四處漂泊,在尋找安身立命之處時,同時也在外面發(fā)現了更為宏大的世界。在這個過程中,唯一不變的就是他對美好生活始終充滿了向往!下面,吸管妞帶大家回顧一下樓仲平的創(chuàng)業(yè)歷程:https://v.qq.com/x/page/p3014iuf3mf.html
在1979年,14歲的樓仲平跟隨父親手搖撥浪鼓走街串巷“雞毛換糖”。原來,那時候家里太窮連白米飯也吃不上,他的二哥對他說去挑貨郎擔有白米飯吃。在這個過程中,樓仲平就希望跟父親和兩個哥哥到江西去挑貨郎擔。其實挑貨郎擔的過程是十分艱辛的。樓仲平回憶道:那時候,一天最多跑了一百多里地,挑著一百多斤的擔子,手里搖著撥浪鼓,嘴里喊著:雞毛鴨毛甲魚殼收啊~
兩年后,樓仲平建議父親去城里“雞毛換糖”,城里人多,能掙的錢也多。到了江西景德鎮(zhèn)之后,他們發(fā)現菜市場門口有人鋪了一塊塑料布,上面放著義烏的小百貨在賣。后來,他和父親也從義烏進了一批小百貨,放到菜市場門口賣。直到1982年,義烏提出興商建市的發(fā)展戰(zhàn)略,建成了義烏第一代市場第一代市場——稠城市場正式開業(yè),聚集起了700多個商戶,每家商戶拿一塊板,一塊塑料布就能開店。
在前前后后經歷了擺地攤、有獎銷售、打鐵、當“倒爺”、養(yǎng)魚等20多個行當后,樓仲平在1991年回到了義烏,用2000元租了半個攤位,抽簽時抽到了日用百貨。于是,他就找到了塑料吸管等一次性塑料用品,通過兩年的時間,把塑料吸管賣到了義烏市場的銷量NO.1。在1993年,義烏市政府引導工商經營戶“以商轉工”,“以貿轉工”,“工貿結合”,鼓勵個體戶做實業(yè)加工。當時,大家都不看好吸管這個產品,因為吸管算的上是義烏小商品當中最難做的生意,但他依然選擇扎根于這個行業(yè)。在一次機緣巧合下,樓仲平買下了加工吸管廠老板的機器,開始接觸了吸管的生產制作。在1994年,樓仲平夫婦在福田鄉(xiāng)寺后盛村租用了兩間普通民房作為生產場地,邁出了吸管創(chuàng)業(yè)的第一步。就這樣在經歷了多個行當的失敗后,終于在吸管這個行業(yè)上扎根!
通過25年的堅持,樓仲平用科技創(chuàng)新的思維把大家都認為“不可能”變成了“可能”,徹底改變了“一根吸管”微不足道的命運,把“雙童”品牌做成了全球吸管行業(yè)的領導者。
一首歌、一座城,這一首《向往》真實地再現了40多年來這座城市的變遷史,時至今日,義烏已然迎來了國際融合的新時代。在這個宏大的世界里,義烏人的向往,還在更高、更遠的地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