吸管妞導語
對此,吸管妞將結合“雙童”樓仲平口述的“雞毛換糖”經(jīng)歷持續(xù)推出《末代貨郎樓仲平“雞毛換糖”回憶錄》系列!
今天和大家分享系列第九篇:
說到“破蓑衣”,還跟我們村的第一個村辦工廠有關系。當時義烏出去挑貨郎擔的據(jù)說有上萬人,如果在年底去義烏火車站,哪怕是半夜三更,火車站里也擠滿了去“雞毛換糖”的人。
大家在挑貨郎擔的過程中,破蓑衣算是一件比較值錢的廢舊物資。以前沒有雨傘雨衣,大家都是靠蓑衣來解決雨天出行的問題,所以家里面有一件蓑衣也算是有點經(jīng)濟實力的標志。通常八九年以后,蓑衣就會發(fā)霉變破,大家就把不能再用的蓑衣賣給挑貨郎。貨郎們把破蓑衣帶回義烏后,會統(tǒng)一裝在麻袋里到加工廠按斤變賣。
當時我們村就開了這樣一個廠子,專門做破蓑衣的加工分解。首先,要把破蓑衣泡在水里,泡過之后把它拔散了,再繼續(xù)泡,泡脹之后撈出來拆解,再徒手一根根拔出來,再拿來編成很粗的棕繩。據(jù)說,這種棕繩是拿來給大海上輪船拉錨用的。
這個活說著容易,干起來可是一把辛酸淚。因為破蓑衣是堿性的,在泡水分解的過程中,還要放些像生石灰一樣的東西來進行一些化學反應,搞得水是又酸又臭又黑,對人體還有腐蝕性。我們在徒手拔蓑衣的過程中,會弄得整雙手全都是血,身上和頭上也是血跡斑斑,一塌糊涂的。
通過加工破蓑衣,村里人也能夠賺取到一些手工錢,不過到了后來,大家都嫌這個活實在太辛苦,村辦工廠也就沒有繼續(xù)辦下去。
1983年去“雞毛換糖”的時候,我在衢州轉車到德興時,發(fā)現(xiàn)衢州城里不僅人多,范圍也更集中,我就覺得為什么不能在衢州挑貨郎擔呢?于是我就影響我爸爸不要到山區(qū)去挑貨郎擔了,我們還是到城里去挑貨郎擔吧。后來我爸爸也同意了,我和我哥哥還有我村里的兩個伙伴,一共四人開始了衢州城里的“雞毛換糖”。
住在景德鎮(zhèn),我每天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情,就是和爸爸去菜市場買菜。有一次,我們從菜市場買菜出來時,突然聽到有一個人在叫賣小百貨,我們很好奇,過去一看,那人在地上攤了一塊塑料布,上面放了一些帽子、襪子、手套等針織品,也有像我們去“雞毛換糖”時用來換雞毛的小百貨等。
我當時就很羨慕,覺得他比我們先進多了,我們還在走街串巷辛苦叫賣換廢品時,他們已經(jīng)把義烏小百貨放在菜市場門口賣了。我再仔細一聽,聽到他們說義烏話,我就想,為什么我們就不可以去擺地攤呢?
說干就干。我讓我爸爸和我大哥繼續(xù)“雞毛換糖”,我和我二哥就回義烏進了一些手套、襪子、帽子、扎頭發(fā)的絲帶、發(fā)夾、玩具等小商品(這時候義烏的市場已經(jīng)有很多小百貨了)。
回到景德鎮(zhèn)后,我們半夜3點就起床,到菜市場門口搶占位置,擺攤叫賣。等到原來在菜市場門口擺攤的義烏人過來發(fā)現(xiàn)他們的地盤被搶了,他們也傻眼了。于是我們這些擺攤小商販之間就產(chǎn)生了競爭。